联系我们
The clean solution

避免制造垃圾

可重复使用的杯子比一次性杯子更加环保

Cup&more

数以亿计的一次性杯子为城市制造了不少垃圾并浪费了资源。终端客户显然缺乏一系列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而有越来越多的城市和解决方案供应商陷入了困境。

咖啡”变得越来越“行不通”。

消费者对避免浪费非常敏感。德国每年使用超过30亿个一次性杯子,看在Michael Andresen的眼里认为目前所承受的压力已经大到该是需要改变的时候:“明年,我们将在外带咖啡的领域上看到可重复使用杯子解决方案的供求状况。如果可以妥善开发可重复使用的解决方案,相信消费者也会乐于使用。“

来自德国的“cup&more - Andresen可重复使用物流”公司的创始人和所有者是最明白这番话的意思。作为非食品餐饮领域中可重复使用物流的服务供应商,他曾在斯图加特世界杯上出示过他的名片,他在那里清洗了150万个可重复使用的杯子。此外,Andresen也提出了如何展望面包店可重复使用杯子解决方案的概念。

Foto Michael Andresen
Michael Andresen, Foto: Guido Karp

面包店的两种解决方案

这个概念基于两种处理方法:面包师既可以向顾客提供押金环保杯,也可以向他们出售“最受欢迎的杯子”。“当顾客把咖啡杯放在柜台上续杯时,我当然知道会有些卫生问题”,Michael Andresen说。但这些担忧是可以解决的。因此才可以在面包店柜台上续杯。迄今为止,如押金结算、回收、中央清洁等尚未解决的问题,Michael Andresen早就有了答案并制定了可行的解决方案。“我们帮助有兴趣的面包师,在销售点提供可重复使用的系统、建议和支持、中央押金结算控制系统、我们汇集的想法和转让技术的意愿”。该公司在2017年被提名为可持续发展奖,也证明了他的团队和他本人可以做到这一点。

弗赖堡杯

到目前为止,cup&more也在与乡镇市区进行讨论:“内容主要是如何执行废弃物管理。收集丢弃的杯子并加以处理的费用相当昂贵“。事实上,一些乡镇市区现在有了自己的杯子,比如弗莱堡市。这里可以购买到“弗赖堡杯”。押金环保咖啡杯推出四个月后,废弃物管理和弗莱堡市清洁部门连同市政府都获得了净收益:在2018年9月时,已有27,000个杯子在市面流通,同时,从一开始加入的14家咖啡馆和面包店分店中,扩展到了112家咖啡店、面包店或冷饮店。咖啡餐饮业的代表在经验交流中证实,弗莱堡杯的生态声势已经掳获了许多“外带顾客”,尽管如此,吧台员工直接与咖啡饮用者面对面仍是无法避免。Michael Andresen同意这一点:“如果员工对该流程感到戒慎恐惧,并只想找个尽量简单的方法,那么可重复使用的系统就无法运作。但Andresen仍充满信心:“几年后,如果在城里看到有人手拿一次性杯子,他们反而会感到不好意思。”

数字、数据、事实

每年,德国都会使用和丢弃28亿个一次性杯子。也就是每小时使用并丢弃320,000个杯子。因此,只在德国,光是一次性的杯子,每年就会产生大约40,000吨的垃圾! 不经意间,丢弃的一次性杯子就占德国城市污染区域和空间6%至17%。

快速的咖啡消费还意味着一年内用掉29吨纸制品,消耗掉15亿升的水和43,000棵树(64,000吨木材)的资源(用于杯子)。光在柏林,每年就会使用1.7亿个外带咖啡杯。利用生产杯子所需的能源,可为一年约6,100户家庭供电,并节省约8,700万升的水。

个人随行咖啡杯续杯的卫生观点

建议外带咖啡杯供应商可以为可重复使用的个人随行杯提供卫生无虞的续杯

  1. 可向主管食品安全的当局咨询。
  2. 目视检查随行杯是否干净以及是否有异物。必须由客户自行取下盖子并加以保存。
  3. 仅限倒入空杯
  4. 如有污染可能的疑虑,请使用热水、热蒸汽和使用合适的清洁剂对随行杯进行消毒。
  5. 如果您正在销售可重复使用的杯子(从而可能鼓励在其营业地点中重复使用个人杯子),那么最好提供由表面光滑、易于清洁的材料制成的杯子(如不锈钢、瓷器、玻璃、珐琅)。
  6. 调整咖啡机,使杯子不会接触到饮料出口。请勿将可重复使用的杯子接触其他容器和器具。
  7. 确保定期清洁和消毒您的随行杯。
  8. 理想情况下,储存台面应位于营业场所的卫生区域之外。可以将杯子存放在销售柜台的吧台顶部或自助服务区域中。
  9. 如果不能在吧台后面续杯,则应提供个人使用的加注容器,必须在使用后进行清洁。
  10. 由于不会直接接触杯子,因此,杯架将有利于咖啡在无卫生疑虑的情况下倒入随行杯中。
  11. 如同拿钱付完帐后一样,您应该在咖啡装满随行杯后洗手。
  12. 可重复使用个人随行杯的卫生续杯必须是员工定期培训的一部分。
  13. 向主管当局填写可重复使用个人随行杯的续杯工作流程作为卫生处理证明。